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在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如何调整,这个问题不仅与农民息息相关,也为全国人民所瞩目。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韩俊研究员。
韩俊说:解放以来,我国农业长期坚持“以粮为纲”,主要立足于解决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以致我国农业长期以来重粮食、轻经济作物;重面积、轻品种;重产量、轻质量,导致农业结构失衡,这是农业结构必须调整的原因。
近几年的连续丰收,又带来了新问题:一方面是粮食库存激增,出现了“阶段性过剩”。去年6月份,国家粮食库存达5500多亿斤,粮仓爆满,创历史最高纪录;加上农民每户存粮1998年底达到662公斤,也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这虽然是一个“愉快的负担”,但存粮大多品质较差,也使国家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另一方面,供大于求使粮价持续低迷,谷贱伤农。农民种粮亏本,增产不增收,使农村市场的启动步履维艰,也对宏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这也是农业结构必须调整的重要原因。而当前粮食生产形势正好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
韩俊认为,首先,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是战略性,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化。虽然自八十年代以来,农业一直在进行着结构调整,但主要是在数量上作文章,粮食多了就多种菜;粮食少了就多种粮。现在形势不同了,农产品是全面的“阶段性过剩”,不仅是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也都是供大于求。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农产品大多品质较低,大量过剩的多是品质较差的农产品,而一些优质品种却供不应求:如品质较差的早籼稻严重过剩,而优质粳米却并不存在卖难问题,一些品种如制作面包的小麦甚至还要依赖进口;中国是水果大国,但水果优质率不到30%,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3%;蔬菜也是粗菜多、细菜少。如果说以前的调整是向生产的广度进军,新一轮结构调整则是向生产的深度进军。通过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从过去一味追求产量,转到追求效益和优质的轨道上来。
其次,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是一个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产业体系,包括产、供、销各环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农业竞争是整个农业体系的竞争,而不仅仅是生产的竞争。美国农产品生产环节价值仅占农产品全部价值的24%,而加工、运输、批发、零售各环节的价值则占农产品价值的76%,农业最大利润领域是加工运销环节。国外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是3:1甚至4:1,而我国仅为0.8:1;加工能力太低使大量农产品不能及时消化,是导致我国农产品“阶段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工量过低,使农产品的附加值过小,严重影响农业的比较效益,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应是此次农业结构调整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每个国家的农业都各有其优势与劣势,关键是要扬长避短。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采取的是农户分散经营,90%农户的土地还不到一公顷;而发达国家则多达数百公顷,生产效率相差悬殊。像粮、棉这类土地密集型农业,我国比较优势差,难以同发达国家竞争。糖、油、奶等农产品,由于加工环节规模小,工艺陈旧,效率低,虽然资源成本低,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却比外国产品贵,同样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在蔬菜、花卉、水果、水产品、畜产品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我国则占有比较优势。不言而喻,按照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结构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第四,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过去一味追求产量,不注意环境保护,导致大面积毁林开荒,不仅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有25度以上的坡耕地达9000多万亩,这些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不仅产量极低,还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黄河中上游为了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大水漫灌,浪费极大,以致黄河频频断流。所以,在这次结构调整中,25度以上坡耕地应鼓励退耕还林。要大力发展微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可持续发展应是这次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恪守的方针。
韩俊特别强调,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粮食总量的基本平衡为前题。中国既要加强粮食的储备,更重要的是要储备粮食生产能力,要保证对农业的投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速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对中低产田的改造,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确保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